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5年,也是北航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跨越发展的5年。学校党委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密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四个服务”,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尖端科研创新为牵引,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遵循教育规律,强化顶层设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抢抓机遇、创新超越,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国际交流、文化传承创新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2017年9月,北航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党委宣传部特推出“喜迎十九大,砥砺奋进的北航”专栏,全面总结展示学校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各项发展成就与辉煌成绩,营造团结奋进、昂扬向上的良好氛围,用“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成果向十九大献礼。
全面推进人才培养综合改革 不断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把一流学生培养成一流人才”的工作理念,持续推进“本科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进行深入思考,真正把本科教育定位为研究型大学的基础,致力于构建通识与专业并重的培养模式,形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素养三位一体、有机融合的培养体系。并通过切实的具体行动措施,进一步积极推进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适应个性化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在扎实实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发布“人才培养长城行动计划”和“通识教育”两个白皮书,优化形成了“科学基础、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协调发展的领军领导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以“导师制、国际化、专业化、个性化”为核心内容的“一制三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组织和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包括国家试点学院、国家珠峰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计划),落实国家教育改革项目,为学校改革夯实基础;大力推进工程专业认证工作,完善专业建设持续改进机制;本科生试行完全学分制,实现自主转专业;探索书院制博雅教育改革;与北京市教委联合成立首个“北京学院”;成立“北航学院”,正式推行大类招生与大类培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参加国家珠峰计划的140名学生中已有60名顺利毕业,其中23名学生赴国外著名大学深造,36名学生在国内知名学府深造,1人工作。2011年以来,学校共获批11个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专业。截至目前,学校共有7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动化和环境工程、电子信息与工程。2012年开始,学校试点书院制,启动了四个书院试点:汇融书院、知行书院、启明书院、冯如书院。2012年书院招生规模为791人,占当年招生总数的20%;2016年书院招生规模达到了1821人,占到当年招生总数的44%。2017年,学校进一步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实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书院管理,成立北航学院。按照信息、理科、航空航天、文科四个大类进行招生,在北航学院下,成立士嘉、致真、知行、士谔、守锷、冯如六大实体书院,书院学生总计达到3036人。设立4个大类责任教授,聘请6名书院院长,组建10个大类核心课程群,全面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加强教育教学信息化
全面开展基于大类培养和完全学分制的新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构建全新的基础、通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强化不同专业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全面开展通识课程建设工作,形成了经典研读、人文素养、社会科学、科技文明和创新创业五大版块课程体系,建设了一批优质核心通识课程。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理念提升和教学模式改革,推进MOOC及研究型课程建设,推广MDP(课前MOOC、课上DISCUSS、课后PROJECT)教学模式,整合利用校内外、国内外优质数字教学资源。
目前已建成包括本科教务综合管理系统、课程中心、北航学堂、云实验中心、课程申报系统、录播教室等在内的教学信息化支撑环境,构筑资源丰富、内容共享的教学资源综合管理平台,促进教学资源共享和课程质量提升,实现校内外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及规范化管理。北航课程中心是以学生为主、教师自建课程的云服务平台,课程中心已建站点数6116个,包含教学资源701330余个,总访问量达到3062264余次。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经过长期的探索,形成了课内、课外相互补充的“两轮式”实验实践与创新体系:一方面,以教学实验实践平台为中心,把一、二年级的基础实验室整合为物理类、信息类、机械类、电子类、外语类和化环生类六大基础实验平台,并形成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性实验、自主创新实验、专业实验等递进、融合的基础性实验教学体系,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以科研实验实践平台为中心,设立学生创新创意中心,推进实验室开放,支持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或实验实践内容,并结合大学生科研实践训练项目、教师科研项目、专业实验、毕业设计、学科和科技竞赛等,形成多元、开放的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3个、国家级法学教育实践基地1个、工信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5个、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3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各类实践基地的支撑下,本科生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奖项数、总人数显著增加,本科生获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累计4369项;同时,我校是北京市唯一一所连续三年获得该项大赛金奖的高校,收获了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两项金奖、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亚军,是唯一连续十四届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获得“优胜杯”的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北航的“新名片”。
开阔教师国际化视野,打造本土国际化环境
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立教师定期进行职业培训和教学业务交流的长效机制。为了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同时也加大对一线教学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支持力度,学校发布了《威廉希尔选派“一线教学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学管理人员”出国研修实施办法(试行)》(北航教字﹝2014﹞5号)。2014-2016年,共有6位优秀教学管理人员和24位一线教学骨干教师获得10万元/人的资助,出国研修深造。
自2014年夏季学期起,每年暑期第1至4周举办国际暑期学校。暑期学校面对国内外高校开放,聘请国内外教师授课,招收中外学生混合组班、共同上课,实行全英文教学,旨在推动本土国际化。暑期学校举办四年来,课程门数从20门增长至82门,选课学生总人数从338名增长至2863名,其中国际学生从59名增长至402名。(通讯员 姜珊)
教务处
编辑:史越